自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西部教育城以来,我市教育系统,攻坚克难,加大前进步伐,创新争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建设西部教育城,还有许多困难与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城”,最重要就是有人——教师和学生,这个“教育城”才有活力。其中,教师又是决定性的力量——老师的眼界决定学生的眼界,老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纵观绵阳、成都各知名学校,都是因为具备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具备高质量、高水平教育教研能力(走在课改前沿,站在教研最高地,准确把握教育的脉搏,具有非常高的教学技能、创新能力,有自己的题库等),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绩,才能吸引众多学生甚至更多优秀学生。在此前,我市已经开展了名师工程,但是这部分力量还比较弱小,不能很好地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不能满足学校、家长、社会对优秀教师的需要。而且,就当前状况来看,各个学校教师结构:60后、70后教师占主体,50后、80后和90后占小部分。这样的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60、70后教师固然有了教学经验,但是思维却也存在固化,对国家的政策、教育改革的思想领会不能够及时消化,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他们需要接受教育前沿思想的引领,因为,西部教育城就要用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二是50、60、70年代的思维却要面对00后甚至10后的学生,教育思维和方式存在大的代沟与脱节(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比如:一个一年级新生,看到班主任(60后),哭着说“我不要这个奶奶教我”;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讲远离电脑,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却不得不向学生请教。老师要紧跟时代,适应时代需要,要思考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三是80后和90后作为学校年轻力量、中坚力量,在学校承担任务重,教育教学压力大,他们无暇学习,只能在紧张的工作中,逐渐落后,变得平庸。况且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让他们跌跌撞撞正在适应和成长中,教什么?怎么教?青年教师过多地忙着教学技能的学习,可能还有基本功:组织教学、三笔字、德育管理能力等更需要学习与提高,但这一块,常常被忽略。
四是当前的家长群已经进入80后、90后的,教师如何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家校合作,教师尤其班主任不仅承担班级几十个娃娃的教育教学管理,同时还要承担几十个家长的引领、培养、协调与家长沟通,这加大了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需要加大对教师技能的培训,来适应新型教育形势下,家庭对教育的需求。
以上问题都是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迫切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提高自己,以此来适应家长、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但是,除2008年地震后,在北京的对口援建下,我市教师进行过大面积、全方位、系统化、前沿化的培训外,时间已相隔10年,仅城关个别学校保留着与北京结对学校有联系,还在派出少数老师培训外,绝大多数老师就停留在十年前的状态。而且,从师培经费来说,各个学校的师培经费,都是学校的公用经费,这远远不能满足师培的需要。
当前,在市委市府的正确决策下,西部教育城建设已经吹响号角,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前沿教育这是什邡43万百姓的急需,关乎每个家庭,同时,教育城的建设也将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打造一支有活力、有思想,走在教育前沿、跟上时代节奏的教师群体,迫在眉睫,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师培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持续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建立有效师培机制,对不同教师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走出去,请进来。
(c)2015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什邡市委员会 地址:四川什邡
备案号:蜀ICP备15020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