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推进翰林文化地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文章作者: 华晓峰 文章来源: 华晓峰 更新时间: 2019-05-22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什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找准着力点,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持续推进书香什邡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的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保护和塑造好古村落文明的根和,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与文化、休闲度假、艺术创作相结合,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优质农产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马井镇历史文化悠久,可追溯到商周时代,境内古迹甚多,商周文化、两汉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翰林文化、农耕文化等在这里融合,很多地名都与历史人物故事相关,因而成为川西重要的多元文化聚集地。马井镇以本地历史名人,清光绪丙戌科翰林罗光烈的身世故事为背景,深入挖掘、传承翰林文化,打造建设的翰林院子2017年和2018年先后举办了以印象马井,翰林乡愁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推介会和中秋诗词大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还需深度建设。建议:

 一、建设翰林文化陈列馆、书法长廊的必要性

(一)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引领战略,挖掘翰林文化,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罗光烈为近代蜀中学者,授翰林编修,任国史馆提调,先后执教京师、少城书院,任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山长,著有《几何学发微》一书,在知识界影响很大。建设罗光烈翰林陈列馆,有利于弘扬历史名人光辉事迹,让历史名人起来,让名人走进大家的生活,同时积极开发历史名人文创产品,增强历史名人文化的传播力。让当地群众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增强他们的家乡情感和自豪感,提高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庄曾经的历史会让他们感知复兴的使命,使他们留住丢失的乡愁

(二)以翰林文化为切入点撬动文旅产业。乡村振兴,首在产业,在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挖掘本土传统美食,合理利用旧院落改造,吸引热爱乡村的艺术家入驻,吸引文化创意、商贸等新型产业业态进入乡村,形成更加丰富的乡村新产业体系的田园综合体,全面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产业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积极引导村民办民宿、咖啡和私房菜等经营活动,让其深入其中,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三)提升翰林院子的风貌,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什邡市是中国书法之乡,在翰林院子注入书法特色风貌篇章,整理罗光烈现存书法作品、北京捐赠什邡的书法作品、本土书法家书法作品,深入挖掘其建筑元素、文化底蕴,突出其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书法长廊,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建设翰林文化陈列馆和书法长廊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要推动农村优先发展,乡村的文化繁荣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以建设翰林文化陈列馆和书法长廊为契机,对乡村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梳理、整合和文化艺术形态特色的构建,形成乡村纯朴的人文生态特点。进而带动特色乡村观赏和体验性旅游,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重树乡村活力。吸引乡村人口特别是优秀人才回流,吸引城市闲余资金投入到乡村,大力推进新村民入住,鼓励吸引省内外文化名人来马井创办艺术家工作室,安家乐户搞创作,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用艺术特有的方式让艺术回归乡土,让乡村美起来,推动农旅文旅融合发展,保证持续的经济收入增长,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建议一是以翰林院子现有风貌为基础,建设罗光烈陈列馆。保留原始形态和风貌,突出乡土气色,留住质朴乡愁,防止大拆大建。遵循以罗翰林的故事为切入点,围绕五棵红豆树,打造以科举文化、耕读文化为重点的新村文化建设示范点的总体建设思路,建设罗光烈陈列馆。二是以书法为元素,建设书法长廊。目前,翰林院子基础设施完善,民居院落错落有致,户户张挂木质楹联匾额,环境优美,布局优化,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利用院外墙体,再建书法长廊,使翰林文化和书法艺术高度统一,实现乡村建设和文化良性互动。以翰林文化和书法艺术为载体开发印象马井,翰林乡愁文化旅游产品,从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2015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什邡市委员会 地址:四川什邡

备案号:蜀ICP备15020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