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密切干群关系,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现状和问题
发展思路不宽。除一些重点村在党政部门的引导下,对主导产业、增收项目、运营模式较为明确,大多数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因资金筹集难、意见难统一等因素,在产业架构、项目选择方面打不开思路,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质量不优。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经济、运营知识和人才,以及稳定收益和风险较低的投资途径,经济创收能力弱,“造血”功能不足。
发展扶持不够。当前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主要集中在部分重点村、试点村,辖区内其他村获得的政策、资金支持相对较少,扶持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融资担保方式不够丰富。从类型上看,涉农贷款品种主要是传统小额信用贷款,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设施设备抵押贷款、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等产品很少。从周期上看,农业产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征,而金融机构在担保缺位的情况下,往往只能提供中短期涉农信贷资金,存在信贷供需错配的情况。
二、相关建议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强班子。抓好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集体经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增强致富带富本领。二是育人才。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拓宽村干部选人渠道,可以从致富能手、经商能人、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中储备一批村后备力量,为打造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村干部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强交流。深入推进“金融村官”制度,选派一批金融机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业务骨干到村任职,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开展普惠金融政策解读、融资担保等指导,进一步推动村民变“股民”,积极参与民主经营决策,推动经营发展。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发展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鼓励村级组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领办和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生成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发展配套服务型集体经济。引导村级组织依托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配套兴办各种小型加工、服务等企业,构建企业带动、产业互动格局。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种植养殖型、加工增值型和产品运销型等各种经济实体。三是发展自主经营型集体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集体经济经营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搞活集体经济项目。村集体可以直接从事产、供、销活动获取经营收益,结合实际,灵活选择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等经营模式。并且通过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实行资本运营,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强化政资扶持力度。一是探索建立投贷联动的政银服务模式。发挥财政项目和金融服务各自优势,推动财政支农政策与金融支农服务相结合,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响应辖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需求,合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扶持政策的受惠面和覆盖面,从严推动政策落实,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用地审批、金融信贷等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三是加强资金扶持力度。整合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基金,对项目规划较好、经营风险较小、发展意识较强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通过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
(四)创新融资担保方式。一是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结构和特征,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探索开发符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周期、经营周期、偿债周期的担保方式,提高融资担保可得性。二是整合相关财政支农资金,探索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项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与金融机构和各类担保机构建立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三是政银双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担保机构衔接,不断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款业务流程,提高融资担保满意度。四是建立完善农业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价、评估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无形资产质押担保融资。
(c)2015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什邡市委员会 地址:四川什邡
备案号:蜀ICP备15020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