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览

关于促进“中国黄背木耳之乡”产业升级的建议

文章作者: 吴 东 文章来源: 吴 东 更新时间: 2022-07-01

德阳市什邡市湔氐镇种植黄背木耳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先后获得了中国黄背木耳之乡”“国家级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国食用(药用)菌生产优秀基地等荣誉。湔氐镇有40%以上的农户直接参与黄背木耳生产。有效带动了周边师古镇、彭州红岩镇等相邻其他乡镇的黄背木耳产业发展。种植规模约1.5亿袋左右,占全国种植规模的65%以上。年产干木耳3.2万吨左右,销售收入7.2亿元左右,是德阳各县(市、区)中为数不多的全国性农业品牌。但是在最近几年来,什邡这个农业性支柱产业规模正在逐年减少。原因如下:

一、在传统农户自身的生产灭菌环节还在大量使用土灶煤炭灭菌,据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统计全镇使用有烟煤炭灭菌年消耗约  3.5 万吨,产生二氧化碳8.4万吨、二氧化硫130余吨、氮氧化物90余吨,燃烧后的尾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给本地环境造成污染。

二、黄背木耳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大部分耳农仍然使用落后的农法栽培方式,生产全过程包括原辅材料采购、混料、装袋、灭菌、接种、搭架、上架、采收、晾晒等生产环节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生产1.5亿袋黄背木耳仅投入劳务费用就需要2.2亿元左右,劳动力依赖较高,年轻人多数离乡进城务工,黄背木耳产业优势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法拌料、接种、发菌棚杂工等劳动成本逐年增长,且工人难求。

三、在传统的农发接种环节甲醛、高锰酸钾等有毒有害化学药剂滥用,农法灭菌严重危害生命安全与健康。

四、原辅材料及木耳产品的采购销售没有形成统一购销渠道,滋生了大量的中间商、二道贩子,哄抬原辅材料价格,打压木耳产品销售价格,老百姓诉苦无门

五、在传统农发出耳棚架条件简陋已经不适宜黄背木耳生产管理,且外观脏乱差、分布散乱。

为进一步改进生产方式,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议:

(一)改变传统燃煤灭菌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高品质黄背木耳菌包集中灭菌示范推广项目,发展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

(二)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广集中灭菌还能农法栽培向工厂化、集约化转型升级,降低劳动成本。

(三)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产业为基础,结合沿山旅游,努力开发黄背木耳(食用菌)主题公园,开展农业体验、观光、采摘、认养等木耳旅游活动,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带旅游、旅游兴产业、加工促增效的融合发展。

(四)什邡黄背木耳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品质良好,应树立优质的产品品牌,统一品牌、集中销售更能让什邡黄背木耳占据全国黄背木耳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

(五)加强产学研联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应该更加重视科研院所对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产学研联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政策。

(六)传统农法栽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产业生产规模已经开始逐年递减,亟待新的种植模式推陈出新,对推出有利于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企业或个人给予政策支持。

(七)黄背木耳合规合法生产、发展需要大量一般农田,自然资源部门应做相应调整,不能迎政策、弃产业


(c)2015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什邡市委员会 地址:四川什邡

备案号:蜀ICP备15020923号